欢迎光临陕西省佛教协会
学术论文
主页 > 佛学院 > 学术论文 > 详情 
刘建华:“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3-03-18 10:49  |  来源:
  |  
阅读量:
 
 

刘建华:“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图1)
2011年11月25日至26日,“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图为会议闭幕式现场)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陕西省佛教协会主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协办、西安大兴善寺承办的“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以及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近180人,收到论文150多篇。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主持开幕式,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新文致开幕词;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増勤主持闭幕式,省宗教局局长徐自立致闭幕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作学术总结。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进行研讨,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外,学术研讨部分由大会学术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两大部分组成。大会学术报告由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赵馥洁、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社长黄夏年3人分别主持。杨曾文、静慈圆、林光明、严耀中、黄夏年、王尧、吕建福、沈卫荣、邢东风、杜斗成、孙亦平、葛承雍、王一鸣等18名代表分别就他们在密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向全体参会者做了大会学术报告。其中以密宗人物研究为主的有杨曾文、静慈圆、吕建福、黄夏年、韩昇等5人,报告题目分别为《隋朝译经和大兴善寺三高僧》、《空海の文章表現の特色》、《王弘愿与〈密教讲习录〉》、《大兴善寺遍觉大师智慧轮的生平及其思想》、《静慈圆与密教研究》;以唐密的教派关系、政治交往、对外交流为中心的有邢东风、弘学、王尧、杜斗城、夏广兴、孙亦平等6人,题目分别为《〈传法堂碑〉与大兴善寺及禅宗》、《从唯识的四智到密教的五智的探索》、《惠果所传曼荼罗画与唐密、东密、藏密的殊胜因缘》、《隋唐之际的大兴善寺》、《密宗与唐代政治文化生活》、《论中国唐密对日本东密的影响——以空海为中心》;以密教文献为核心的有林光明、沈卫荣、赖贤宗3人,题目分别为《给大兴善寺一个独步全球重刻石壁〈心经〉的建议》、《〈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元、明三代藏传密教史研究》、《普庵咒文献之研究与密咒唱持》;以密教造像为中心有葛承雍、王一鸣、严耀中3人,题目分别为《唐密造像艺术中的“长安样式”——长安出土安国寺密宗佛像分析》、《密教研究中之诸问题》、《密教中的图像作用及其婆罗门文化渊源》。这些学术报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唐密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视野宏阔,分析深刻,新见迭出,显示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分会场讨论是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四个分会场的主题依次如下:源远流长——唐代密宗的渊源与传承;事教相应——唐代密宗的理论与实践;密意神韵——唐代密宗的文化与艺术;互补共荣——唐代密宗的交往与传播。
 
       “源远流长——唐代密宗的渊源与传承”分会场主要围绕密教历史展开,涉及密宗的历史源流、密宗的祖庭、密宗的重要人物、密宗在近代的复兴等问题。薛克翘《关于印度佛教金刚乘八十四悉陀》和李利安《古代印度密教观音信仰的产生与演变》均涉及唐密的印度渊源。李斌城《不空刍议》、王仲尧《唐大兴善寺不空账单——关于寺院经济建设的一个建议》、李嶷《灵藏和大兴善寺》等文章均涉及到大兴善寺,由此可见作为隋朝皇家寺院和朝廷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最高机构所在地的大兴善寺,作为隋唐两代的译经中心以及密教祖庭和密教文化向中国各地及海外传播基地的大兴善寺,在把握中国政教关系、理解中外文明交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方广锠《敦煌遗书斯522号述评》、黄征与王雪梅《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Y0237-3〈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校录考订》、杨维中《贞元之后密教典籍翻译述论》、余欣《虎魄宝生如来像考:〈不空三藏表制集〉研读劄记》、大柴清园《〈宿曜経〉における本命宿と二十七宿について》等文章主要集中在密教文献研究方面。王荣国《福建唐宋时期密宗探讨》、邓子美与王佳《唐密在近代中国》、陈永革《显密关系论:民初密教弘传及其效应》从历史角度分别对唐宋福建地区、民国时期密教发展状况做了深入研究。藤田光宽《真言密教的圣地·高野山》、笹冈弘隆《弘法大师空海的“戒牒”再考》从东密视角考察密教历史。李继武《改革开放以来汉传密教研究综述》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密教研究的综合性回顾。
 
       “事教相应——唐代密宗的理论与实践”分会场主要围绕密教经典文献及其理论内涵、密宗法事活动、密宗信仰形态、密宗真言咒语以及密宗高僧大德的思想观念、弘法行为等展开讨论。崔正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研究》、佐藤隆彦之《密教経軌に見られる平交句》、丁小斌《从〈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看末法时代的密教实践》围绕密教经典展开研究。李翎《摩利支天信仰》、崔玉卿《不空三藏与五台山文殊信仰》、李海波的《开元三大士与文书信仰》、王宏涛的《唐密中普贤菩萨的形象与职能》等文对唐密的信仰形态进行探讨。王邦维《关于“持明咒藏”》、麻天祥《六字真言浅释》、杨富学《河西多体六字真言私臆》等文从真言咒语出发探讨密教义理。陈珮筠、李永斌的《悟光法师的秘密禅思想》、《悟光法师的般若思想与人间佛国思想》则是对现代密教人物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对密教义理与实践的探讨可谓异彩纷呈、趣味无限。由于其传承的神秘性,密教一直以来引起外界很多好奇与猜测,与显教相比,密教的理论与实践究竟有何不同与优势,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密意神韵——唐代密宗的文化与艺术”分会场主要围绕密教文化艺术展开,涉及密宗各种类型的造像以及音乐、书法、茶道、文学、出土文物等丰富的内容。沙武田《文化认同与艺术选择及图版》、殷光明《从敦煌五方佛图像的形成看显体密用》、佐藤有希子《法门寺地宫门扉天王像及地宫改建年代之考察》、刘永增《敦煌石窟中千臂千钵文殊经变的研究》等文探讨了密教造像问题。介永强《唐诗中的大兴善寺印象》、路永照《<明佛法根本碑>文本解读》从文学角度解读密教。更堆培杰《试论藏传佛教后弘期新密瑜伽音乐》对密教音乐进行了探讨。荆三隆《大兴善寺在西安佛教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则从长安佛教文化建设角度畅谈了大兴善寺的文化定位。总之,本会场学者的讨论主要围绕唐密艺术、唐密经典解读与传播、唐密研究现状与走向以及唐密在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等展开,不仅涉及唐密与文学、书法、茶道等之间的关系,而且涵盖到了藏密与敦煌的艺术文化,扩大了唐密研究视野。
 
       “互补共荣——唐代密宗的交往与传播”分会场论文围绕密教各教派、密教与佛教其他教派、密教与道教、密教与社会、密教的传播等问题展开。许德存《藏传密教的特点分析》、张泽洪《唐宋元明时期滇密阿吒力教研究》、张锡禄《唐密与大理白密》、侯冲《“白密”何在?》、赵桐《唐密与斯里兰卡密宗》、李尚全《教相判释: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桥村爱子《大随求曼荼羅試論-隠された中世東西交渉と意楽》等文章分析了唐密与藏密、滇密、斯里兰卡密教及东密的关系。徐文明《一行禅师对唐代禅密结合的贡献略述》、洪修平与李璐《禅密关系与慧明法师的“禅密会通”论》两文探讨了密教与禅宗之关系。黄心川《密教与道教》、刘雄峰《唐代密教对道教的影响》等文分析了密教与道教之关系。谢路军与潘飞《唐密与儒、道之关系》、任杰《唐密与唐宗》、陈金凤《唐玄宗与僧一行》等文则分析密教与唐代社会之关系。
 
       总体来看,此次学术会议提交论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视野宏阔,新见颇多。会上大家围绕共同关心的一些唐密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观点激荡,相互启发,收获极丰。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收获:(1)对大兴善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挖掘与整理,对我们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大兴善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对唐密文化的定性、文化内涵以及经典翻译与诠释、理论建构与传播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更为清晰明了;(3)对唐密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包括唐密的形成、兴盛、传播、衰落与复兴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四川、云南、福建等地区的唐密信仰现象,也有学者对近代以来的密教复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4)对密教信仰形态的研究更加精深,包括对密教中崇拜对象的研究,例观音信仰、普贤信仰、摩利支天信仰,对密教中咒语的研究,如六字大明咒、大悲咒等;(5)对密教高僧大德的研究虽仍以祖师级的人物为主,但新的发现不少,新的领域也在积极开辟之中;(6)对唐密与佛教其它宗派,与儒、道、婆罗门等其它宗教,以及与世俗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当然,关于唐密,可以探讨的问题很多,这次会议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唐密文化的研究事业。
 
       (作者刘建华,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
 
 
 
 
 
 
编辑:刘博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陕西省佛教协会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陕西省佛教协会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