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省佛教协会
学术论文
主页 > 佛学院 > 学术论文 > 详情 
吉祥:玄奘精神 耀古照今
发布时间:2015-11-25 17:45  |  来源:
  |  
阅读量:
 
 
玄奘精神 耀古照今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云居寺西五前台住持  吉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成为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和精神资源。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文学、历史、伦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艺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中华文明伟大宝藏和智慧结晶。大师生活的时代,恰逢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盛世,今天,中国人民又一次站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起点上,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人文资源,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让我们一起解读大师壮丽的一生,探索中国文化的深邃意境,从民族精神资源宝藏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一、 不畏艰辛 追求真理

    大师一生,无论国内修学,还是西行求法,以及回国后主持译经,每一阶段都展示过人能力,取得难以企及的殊胜成就。大师自幼出家,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跟随师长,勤苦诵读,废寝忘食,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倍受称赞。此后几年间,遍游南北,参访各派名师,感到多年来所闻各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摄论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的说法多有乖违,适逢印度学者波颇密多罗东来,介绍当时印度权威学者戒贤法师盛讲《瑜伽师地论》的情况,大师得到启发,渴望得到全面包括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公元629年,大师孤身西行,徒步横穿八百里沙漠,攀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白雪坚冰的喀喇昆仑山脉和热海,时常面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的险境,到天竺又遭遇了外道难近母教派的掠劫。前后跋涉五万余里,抵达五十余国。所到之处,每遇有专长的学者,都要停留下来,谦恭求教,不惜停留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这样不断的学习充实,砥砺磨练,当他到达著名的那烂陀寺时,已经是富有深厚根基的学子,高年硕德的戒贤法师见到他,感动得流下泪来,对于这个极其勤恳的远道而来的学生,倾注全部的心力加以培养。五年间,为奘师讲解了三遍浩繁的《瑜伽师地论》,其他重要经论也讲了三遍、两遍、一遍不等。使奘师五年之后不仅是精通三藏、五明的佛教学者,而且是造诣极高的梵文大家。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无人敢来应难,不战而胜,名满五印,威震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大乘天,被上座部佛教信众誉为解脱天,被当时五印盟主戒日王奉为国师。所受礼遇之隆,供养之厚,尊敬之诚,无以复加,大师丝毫不为所动,念念不忘初衷,力拒那烂陀僧众及戒日王、童子王的再三恳留,矢志将所学贡献于祖国。他向戒贤大师说:“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不敢须臾而忘……若留玄奘,则令彼无量行人失知法之利。”

    贞观十九年正月底(645年),大师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隆重迎接,在长安城内慈恩寺建大雁塔,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唐太宗的大力支持,大师在长安弘福寺设国立译经院,从全国选拔优秀的人才,组织并承担艰辛的译经工作。大师不辞劳苦、夜以继日,把带回的经论有计划、有系统,尽量多、尽量快、尽量好地翻译出来。整整十九年,全神贯注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据《慈恩传》描述:每天制进度,有事未完成,夜间必补足,定时讲经论,解惑众学辈,远来请教者,一一释法义。十九年间,他平均年译七十卷,而最后四年间乃增高到年译一百七十卷之多。很显然,随着年事的增加,大师愈益感到来日有限,更加紧力争,在他圆寂的前一年的冬天,完成了《大般若经》六百卷。664年的正月,他身染重荷,还着手翻译《大宝积经》,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师与其弟子窥基对唯识经论的成功翻译和弘扬,使唯识学发展为一大宗派,如近代的杨仁山、太虚大师、欧阳竟无、唯贤法师等都是唯识学的传扬者。鸠摩罗什开演中观,令龙树菩萨的法性般若佛学系统(三论空宗)流布于东土,而在玄奘师徒的努力下,让无著、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佛学系统(瑜伽有宗)得以辉煌。大乘佛法的空有二宗(佛陀涅槃以后的前期佛学与后期佛学),如日月同辉,普照华夏大地。大师还为我们留下一部辉煌的巨著《大唐西域记》,在佛教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历史、地理、民俗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世界上研究古代东方史地的最重要依据。

    大师,是我国历史上特出的圣哲,万古的完人。综括他的一生,一言一行,无不为后世所景仰,可谓诸多大家之总和:西行求法,孤征沙漠,独越雪山,无所畏惧,是勇敢的探险家;参访问道,足遍五印,途经万里,并有所录,是有心的旅行家;穷究因明,精研唯识,古印奥典,是睿智的哲学家;翻译经论达千卷以上,形成体系,是大翻译家;贯通三藏,戒行严净,成唯识宗始祖,是名贯中外的宗教家;博闻强记,综赅内外,政经社民、皆有建树,是民族的大学问家;德齐先圣,道贯古今,是高尚的道德家;传扬文化,广播国威,五印赞仰,遣使来朝,是成功的外交家;功绩辉煌,惠及中印,诚为伟大的事业家。以上诸家称谓,名副其实,后无来者。

    二、高山仰止 法门领袖

    大师以毕生的精力,从西方把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成果移植到我国,又通过翻译和讲授输送到其他国家,大师影响是何等的广阔,几乎包括了里海以东整个东方大陆,大师为生长他的时代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只有中国文化才能培育出这样的大师,只有中华民族才能产生这样的时代巨人。一千多年来,他所播下的友谊种子,深深植根于东方各个民族的人文历史中,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朝鲜、日本等,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超越真实成为老幼皆知的神话大使;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对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外交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一种精神,让自己的名字传遍整个世界,千百年来受人尊敬。大师的地位在中印以及东南亚佛教界无与伦比,受到古往今来诸多伟人的崇高赞仰,鲁迅先生称“民族的脊梁”,梁启超赞为“千古之一人”。

    大师的一生,德行清高,人格完美。他以睿智学识和堂堂气质,征服了诸多国王和高僧。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始终以学法弘法为首要之务;始终保持着一名大乘僧人的清净形象;始终秉持着众生平等、一视同仁的客观思想,从不夹带任何种族偏见、政治偏见。这些品质,受到诸多国家的一致尊敬。

    诚如唐太宗赞扬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赵朴初曾说:“玄奘法师为祖国赢得了当时两大文明古国间学术上最高的荣誉,他实际上已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大师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是历史上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大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留学僧,还是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化使者。”大师的智慧和人格,一千余年以来,为社会所敬仰,为世人所称道。他所建立的卓越伟业,在中印两国人民心目中永久占有不可取代的崇高的光辉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学习弘扬大师的精神,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开创时代新视角,彰显完善人格的精神体制,引导现代价值理念,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三、玄奘智慧 恩泽万代

    大师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古代圣贤的追求高度和深厚智慧,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佛教的创立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佛教起源于印度,集大成于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世界文明史上实为罕见,佛教的东传与中国佛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巨大活力。

    翻开人类的心灵史,只有用心才能感知心灵的历史岁月。而心灵的沟通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民族与国界。玄奘精神的形成过程,揭示出在风云变幻之际,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古代圣哲是如何立身,如何处世,如何治学与治心,他们又是何等的坦荡和自信,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又是何等的气度和境界,创造和丰富本土文化。他们是怎样为天地立心,为民众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今天,人类物质富足而心灵空虚,追求享受而精神茫然,重实利而轻信仰,重经济指标而轻生态环境,追求自由而实不知何为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而实不知何为解脱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根源都在于人心。要净化人心,开发智慧,佛法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壮丽出彩。

    我们要领悟大师不可思议的内在智慧,丰富思维体系,与时俱进,积极主动,系统化地走进人间,走进社区,走进家庭,鼓励僧团和信众倾注心身,从现实出发,由当下做起,完善人格,提高专业能力。在世法与佛法中及时引导众生,做芸芸众生的心灵娘家,做茫茫人海的心灵导航,充分体现佛法应用与当下的实用价值。我们要弘扬大师的精神,开拓创新,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学习大师敢向困难挑战,学习大师不辞艰辛、为真理献身,学习大师执着真理的精神,健全我们的心灵血脉,努力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众生安乐,作出积极的贡献,让圣者的灵魂重回盛世,大师的精神引领当代,大师智慧重放异彩,光照人间!
 
 
 
 
编辑:刘博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陕西省佛教协会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陕西省佛教协会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扫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