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省佛教协会
要闻
主页 > 资讯 > 要闻 > 详情 
共生为相、和谐为体、慈悲为用——宽旭会长在第23 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发布时间:2023-11-07 15:28  |  来源:省佛协
  |  
阅读量:
  秋日悬光临四海,慈云带水笼三国。在这万里红摇、千山锦织的大好时节,第二十三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于韩国首尔如期举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共同探讨"佛教徒在人类社会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各抒心怀,畅所欲言。我很荣幸参加此次盛会,并受组委会委托作补充发言。

共生为相、和谐为体、慈悲为用——宽旭会长在第23 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图1)
第23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韩国大会世界和平祈愿法会
 
  在聆听了前面几位善知识的讲演后,深感其主旨鲜明、立意深远,其文章锦绣、字字珠玑,令人长养法喜、引发深思,同时也让我感到诚惶诚恐。末学不才,谨从"共生为相、和谐为体、慈悲为用"的三个角度,向大家汇报个人的点滴思考,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共生为相、和谐为体、慈悲为用——宽旭会长在第23 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图2)
 
一、共生为相:人类社会共生关系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述及圆满涅槃功德的先决条件时,佛教诸经论往往都绕不开"众同分圆满"这一因素。所谓"众同分圆满",简而言之就是善得人身。当有情众生感得人身之后,才能进一步在没有硝烟战争的恐怖环境、在有佛法传布的地区跟随善知识听闻正法,乃至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最终圆满成就佛果。
 
  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众同分"这一词汇呢?根据法相宗的解释,"同分"指的是共性或者共因,某些有情具有同类之性,此为共性;使某类有情获得同等类似果报的因,称作共因。如此一来,有"人"之共性、共因的一类有情,佛典中便称之为"人同分"。
 
  此外,"同分"之中,又有"无差别同分"及"有差别同分"二种。以一切有情为例,其同等类似之共性、共因,为无差别同分;众生随着三界、九地、男、女、畜生等差别各成一类,各类当中有着自类共同的性质,此为有差别同分。
 
  由此,我们也可以展开一些思考:人同分中的"有差别",可体现在人类不同的个体、群体、民族、国家以及文明之上,因而产生出价值多样性的现象。然而,各类差别之间又有着复杂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共生价值观引领,只是一味简单而粗暴地消除异己,其结果自然是产生摩擦与冲突,人类将自食恶果。是以,若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人类就不得不在承认价值差异的客观事实基础上,考虑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差异--创造全人类共同价值,便是其最好的答案!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正是人同分中的"无差别"所在。
 
二、和谐为体:以和谐共处缔造全人类共同价值
  今人所言"社会"一词,在佛教语中相当于"世间"。世间属于有为有漏之法,它在人类心识的念念生灭之中不曾坚住,同时人类也在世间中因被烦恼缠缚而不明真理。是以,佛教强调出世间法,主张灭除人间之苦、参究缘生无性,主张转识成智、开悟见性乃至即身成佛。然而,佛教中亦有言:"心净则国土净",认为出世间法中的"清净世界"与世间法中的"和谐社会"实为不二之法。由此可知,所谓出世间的根本意义并非脱离社会,而是超越世间--超越羁绊与束缚,超越否定与肯定,超越差别与平等。
 
  同理,人类的共生关系也并非必须消弭差异、否认矛盾或者强行创造所谓的"一致性",而是要求人们在承认相异性、尊重独特性的同时,奉行和谐共处的原则:
 
  和衷共济,以和平、发展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题和基础;
  和合共生,以公平、正义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与核心;
  和同共谋,以民主、自由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路径和目标。
 
  正所谓,"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和谐文化是一种共生文化,可构成超越个体、群体、国家、组织的共同价值,能为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应,也正是我们佛教徒一致奉行和努力倡导的文化。
 
三、慈悲为用:以践行慈悲推动人类社会共生关系发展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帝网明珠;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如辅车相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缘起观意义可谓是异曲同工。佛教以缘起观为基石,又提出了同生共济的人生观,倡导每位佛教徒遵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准则,奉行"五戒、十善"的伦理观念,发起"救济众生、自度度他"的菩提心,修行"六度、四摄"的菩萨行。
 
  试想,一位合格的佛教徒在以"涅槃为上首"的发心下,殷重闻思、精进禅修,试图在精神高度统一、集中的状态下彻悟无我观的道理,怎可能不去践行佛陀所教导的慈悲理念呢?如若不然,由串习恶行而引发的不善心常常现起,成为障道之因,又何谈建构清净世界的崇高理想呢!慈悲,固然是佛教的立足点。
 
  慈能与乐,以无嗔为体;悲能拔苦,以不害为性。慈悲心含摄了慈爱心和怜悯心,有助于人们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培树优秀人格形象,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安全,必将能推动人类社会共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慈悲平等兴至善,和合共生奉佛恩。新冠疫情发生3年后,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再续前缘,这让我感到法喜充满。我来自于中国陕西,目前担任西安大兴善寺方丈,兼任青龙寺住持。众所周知,这两所寺院皆是汉传佛教密宗祖庭。近几日,看到三国佛教界诸位新朋老友齐聚韩国首尔,让我想起来密宗传承史上的一段佳话:以密宗胎藏法为例,它是由善无畏传给新罗国沙门玄超,玄超传给大唐青龙寺的惠果,惠果又传给来自东瀛的空海,经过这几位高僧的大力弘传,才使得这一法门生生不息。由这段佳话,也让我想起佛在《杂阿含经》中所举"束芦"之喻;经云:"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
 
  我们中韩日三国佛教也正是如此共存、共生的关系: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如今,这层关系上又增加了一条"黄金纽带",将我们紧紧地绑定在一起,这是历史因缘赋予我们的共生生命力。我们中韩日三国佛教界应该不违使命,共建和谐、践行慈悲,在人类社会共生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最后,祈愿第二十三次中韩日佛教交流会议圆满成功,祝与会大众六时吉祥、福慧双增!
 
共生为相、和谐为体、慈悲为用——宽旭会长在第23 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图3)
三国会议中韩语同声翻译郭磊居士
 

编辑:刘博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陕西省佛教协会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陕西省佛教协会”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陕西省佛教协会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扫二微码